“广州力争2025年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规模超100亿元。”获批运行一年后,燃料电池五大示范城市群依旧动作频出,推动行业热度不断升高。不少人认为,如今中国的氢燃料电池正在复制10年前锂电池的道路,后者曾在政策的强势推动之下,实现了从无到有,再到占据全球出货量榜首。
2021年下半年,京津冀、上海、广东、河北、河南城市示范群“靴子落地”。自此示范城市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行业“脉搏”,其释放出的战略目标对上下游企业具有强大的“虹吸作用”。
如果说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是产业发展的“一盘棋”,上下游企业正在以各种方式布局自己的“棋盘”,及时入局才能分得“一杯羹”。纵观“棋盘”,成立仅4年的电堆研发生产企业骥翀氢能,已经在棋盘上成功落下8颗“棋子”。这家曾以“成立3年实现估值翻20倍”引起行业关注的新锐玩家,如今能够迅速完成“布局落子”,少不了其对行业的长远思考和全局谋划,这背后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招数”呢?
凭借在燃料电池行业的研发和产业化经验,骥翀氢能对行业形成了深入洞察和清晰判断,坚信氢能源能够作为支柱性产业,带动国家产业升级。基于这一判断,骥翀氢能首先攻克研发难题,以研发实力作为“本手”,打好“棋盘”基础,同时在行业“黎明”到来前夕,运筹帷幄,创造性进行产业布局,以一招“妙手”锁定胜局。
“运筹帷幄”:五大示范城市群“攻下”4席
骥翀氢能创始团队来自于有“中国燃料电池摇篮”之称的中科院大化所,不仅参与过863、973国家重点项目,还作为核心成员主导了第一代和第二代国产电堆的产品开发工作,曾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批量示范应用。兼具对中国燃料电池产业的实力与情怀,骥翀氢能自创立就以“做中国人自己的电堆”为使命,要实现国产自主燃料电池从研发、制造到应用的全产业链条。
从研发实力来看,2020年6月,骥翀氢能在全行业率先开发出单堆功率超过143kW的单电堆产品MH170,打破了国内外纪录。技术参数的突破仅是一个方面,燃料电池的开发必须以汽车零部件的视角,保证使用过程中的寿命与可靠性,才能顺利实现汽车应用。而骥翀氢能团队恰恰具备批量车用电堆产品开发的成功经验。目前MH170已推向市场,实现批量生产。
有了研发实力作为“本手”,骥翀氢能才能使出产业布局的“妙手”,在4年时间中,成功布局8省市,打通制造和应用的“关卡”,一步步靠近实现“全产业链条”的终极目标。
2018年12月,骥翀氢能在上海注册成立,背靠这一国际经济、金融、科技创新中心,逐步向外延伸。2020年,江苏骥翀氢能成立,在张家港建设生产基地,目前已实现全产线贯通。此后,骥翀氢能又先后全资控股了深圳众为、常州翊迈两家国内金属板产业链头部企业,整合其双极板焊接、涂层等核心生产工艺与装备开发成果,在江苏形成2000台的年产能(按100kW/台核算)。同年,骥翀氢能在北京设立京津冀业务中心及生产基地,同时在新乡也设立了生产基地。2021年在广州设立华南业务中心及能源用燃料电池基地。2022年2月又在洛阳设立生产基地,量产基地项目总投资约1.5亿元。2022年8月骥翀氢能研发中心——新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完成工商注册。
沿着“以奖代补”政策和示范城市群落地的时间,梳理骥翀氢能此番城市布局,不难发现其对示范城市的预测和“占领”又准又快。
2020年,国家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示范期间将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入围示范的地区按照其目标完成情况给予奖励。一时间,全国多地形成氢能源产业布局热潮,行业中纷纷猜测示范城市会“花落谁家”,骥翀氢能也迅速做出决策,对棋局走势“运筹帷幄”,谨慎“落子”。
“首先要具备氢源及加氢基础设施,其次要有具体的应用场景和真实需求,最后还需要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同时要考虑地方政府对行业的认知和支持。”骥翀氢能创始人、董事长付宇博士表示,骥翀氢能根据这些因素进了大量调研和准备,最终综合考虑,确定了上海、北京、江苏、广州、河南几个省市。
对于不同地区的分工,骥翀氢能也有着谨慎考量:上海人才优势突出适合设立研发中心;江苏坐拥数量众多的国内外头部生产制造企业,建立生产基地的条件得天独厚;河南位于中部,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拥有不少整车厂和零部件厂,兼具市场需求和产业基础,第二代生产基地设立于此;北京位于北方,能够突出燃料电池的低温适应能力,因此在这里设立面向整个北方的窗口;广东物流需求强烈,近两年频频遭遇“大缺电”,对于燃料电池电源的需求也非常强烈,所以在此设立了面向南方的销售窗口和电源基地。
2021年8月,行业翘首以盼的示范城市群名单终于落地,京津冀、上海、广东成为首批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随后河北、河南城市群入选,形成“3+2”格局,骥翀氢能成功占据4个席位,顺利搭上“示范”的东风,驶入了落地应用的快出道。
“高者在腹”:打通金属双极板全自主产业链
示范城市群的聚集效应下,燃料电池企业积极布局屡见不鲜,但仔细观察骥翀氢能的布局链路,发现在北、上、广、豫示范城市群外,骥翀氢能还全资控股了深圳众为和常州翊迈两家公司。看似普通的市场收购行为,背后却蕴藏着“玄机”,正是这两次收购让骥翀氢能打通了金属双极板研发、生产、装备的产业链,成为全国屈指可数的拥有金属双极板自主产业链的企业。换句话说,占据了燃料电池产业的“腹地”,确立起骥翀氢能的“高者”地位。
外界看来,深圳众为和常州翊迈是两家“名不见经传”的创业公司,事实上却掌握着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产业链中的关键技术。
据中新网报道,早在2009年,中科院大化所及氢能与燃料电池国家工程中心基于金属双极板电堆研发设计的需要,经过三轮筛选“选中”深圳众为负责开发金属双极板激光焊接工艺。经过了四代技术升级,深圳众为完成了国内金属双极板焊接工艺“从零到一”的突破,也成为我国当前罕有的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激光焊接专业企业,拥有全套自主工艺与装备知识产权。
常州翊迈主攻金属双极板涂层技术,实力同样不容小觑。由于商业化应用的成本限制,兼具耐蚀、导电、低成本特性的涂层材料成为阻碍金属板在燃料电池领域应用的世界性难题,制约了燃料电池的产业化进程。常州翊迈的“乌金涂层”技术恰恰能够解决这项难题。目前,行业中金属双极板腐蚀电流水平为50~300μA/cm2,“乌金涂层”技术能够将此数值降低到5μA/cm2,这意味着双极板寿命至少提高到30,000小时以上,处于业界领先地位。
这两家公司的领先之处不仅是技术,其装备也都是自主设计,随着他们的加入,骥翀氢能完全掌握了金属双极板从研发、生产到装备的自主产业链。据了解,目前行业中掌握金属板产业链的企业屈指可数,且多为单一技术产业链,类似骥翀氢能这样打通了技术、生产、装备的复合产业链的企业,可谓凤毛麟角。也正是因为这样,骥翀氢能的电堆产品在性能、寿命与可靠性、成本三大市场化关键方面,都能够稳居行业第一梯队。
对于燃料电池这一新型产业来说,传统工艺和设备难以满足高精尖的制造需求,同时大量刚刚入局的企业又难以在短时间内形成自主工艺和设备,骥翀氢能率先打通产业链就显得价值重大。未来随着产品的不断成熟、生产制造能力成为行业瓶颈时,骥翀氢能将通过向行业提供生产装备解决方案的方式,助力加速整个行业的产业化速度。
城市、产业布局“双飞燕”背后:商业模式的成功探索
目前,氢能还处于产业化初期,需要不断突破关键技术瓶颈、降低成本,并且通过示范应用形成比较成熟的商业模式,这正是骥翀氢能产业布局背后的逻辑。
付宇博士认为,燃料电池发展的现阶段,示范验证是最重要的事情,他表示:“示范验证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端关系着技术的升级迭代,另一端连着商业模式。骥翀氢能所进行的产业布局,目的就是把这几个关键因素有机地衔接在一起,在示范验证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商业模式的探索。”
基于示范城市的布局,骥翀氢能已经迈出了商业模式探索的第一步,在河南实现了多个示范应用:今年7月5日,骥翀氢能与新飞专用车合作的氢燃料电池环卫车和31吨氢燃料垃圾自卸车在河南新乡投入试运营;9月25日举办的第五届高校院所河南科技成果博览会氢能产业发展论坛上,搭载骥翀氢能燃料电池的5辆氢燃料环卫车和10辆渣土车亮相。工信部发布的第363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中,上榜的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东方红牌燃料电池自卸式垃圾车和燃料电池洗扫车,配套的也是骥翀氢能MH170金属板电堆。
同时,通过企业合作的方式,骥翀氢能也实现了产业链的构建,与合作伙伴共建产业生态,探索更多商业模式的可能。骥翀氢能最近与某上市公司成立了合资公司,进行整车采购和运力服务,为2023年大批量商业应用奠定基础。
4年布局8省市,骥翀氢能的产业布局已卓有成效,从企业对外释放的最新信息来看,其产业布局还有新规划。11月14日,骥翀氢能宣布入股上海能沿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占股40%。
资料显示,上海能沿曾参与并实施了奥运会燃料电池示范、世博会燃料电池车示范等重大项目,具备各类燃料电池电源系统开发经验。此前,骥翀氢能和上海能沿已合作完成COMPASS-S系列燃料电池备用电源的开发,并已在5G通讯基站应用。
氢能的示范从交通领域开始,但最终需落脚在整个氢能产业,其中能源领域具有比交通更大的市场空间,也只有进入能源领域,氢能源才能实现降低我国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提高能源安全的终极目标。
以入股上海能沿为起点,骥翀氢能开始了燃料电池在能源领域的布局,期待“中国人自己的电堆技术”打入更大的能源市场,助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这盘更大的“棋局”早日锁定胜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