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中办、国办重要文件《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印发后的首个学期,“双减”贯彻落实动态牵动着全社会的目光。为了确保“双减”落实落地,有关部门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学校又将发生哪些新变化?教育部日前召开新闻发布会,对有关情况进行了介绍。 本报记者 惠梦 对于刚刚重返校园的中小学生来说,今年的新学年和往年不太一样,不仅学生到校的时间推迟了,离校的时间也推迟了,考试次数和难度将大幅缩减,学校不能再设置重点班,也不能再给家长布置或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 作为中办、国办重要文件《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推出后的首个学期,“双减”贯彻落实动态牵动着全社会的目光。为了确保“双减”落实落地,有关部门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学校又将发生哪些新变化?教育部日前召开新闻发布会,对有关情况进行了介绍。 减负担出实招 学生赶作业到深夜,导致睡眠不足、影响身心健康的事例屡见不鲜。“双减”再一次瞄准义务教育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这次有何真招实措? “要强化学校作业管理的主体责任,落实校长负责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说,教育行政部门将对义务教育学校开展逐一检查,重点检查学校是否制订了完善的作业管理办法,是否建立了作业总量调控和质量定期评价制度,是否做到了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是否建立了对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帮扶、答疑、指导制度。 吕玉刚介绍,教育部已将上述要求列入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和“双减”重点工作监测台账,并通过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公开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将作为评判各地各校作业管理工作成效的重要参考依据。 除了给学生减负,新学期众多家长肩上的担子也减轻了不少。吕玉刚强调,各校要严格执行作业管理规定,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 今年6月,教育部发出进一步做好课后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把学生参加课后服务情况纳入义务教育学校质量评价体系,教育部建立课后服务直报系统,定期通报各地工作进展情况。 学生在校的时间延长,确实减轻了家长负担,但也客观上增加了教师压力。吕玉刚强调,要关心爱护教师,各地各校可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对参加课后服务的教师给予相应的补助。“课后服务也可以聘任退休教师、具有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士或志愿者参与,并充分利用好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社会资源。”吕玉刚说。 降压力提质量 “减负”一方面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不必要的压力,另一方面还要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水平,最大程度满足家长和学生的教育需求。提升教学质量,可以细分为教什么、怎么教、考什么、如何运用考试结果等问题,教育部也做出了明确要求。 今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全面落实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指导要点,幼儿园要帮助做好入学准备,小学一年级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积极探索实施入学适应期过渡性的活动课程。 教育部门要指导学校确保开足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鼓励支持教师优化教学方式,切实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不得随意增减课时、改变难度、调整进度,不得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讲新课。严格执行均衡编班的法律规定,不得以任何名义设置重点班,切实做到均衡配置师资。 必要的考试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但目前义务阶段教育考试存在次数偏多、难度较大、质量不高、结果运用不当等问题。教育部日前应印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提出大幅压减考试次数,区别不同年级情况,例如,明确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其他年级由学校每学期进行一次期末考试。初中年级从不同学科实际出发,可适当安排一次期中考试。 针对饱受诟病的课上不教,考试要考等问题,此次《通知》也做出了相应要求。《通知》提出,要合理控制考试难度,严禁超课标超教学进度命题。不得违规组织考试。考试结果不排名、不公布并以适当方式告知家长和学生,不得按考试结果给学生调整分班、排座位、“贴标签”。学校期中期末考试实行等级评价。 强督导长“牙齿” “双减”,一减是减轻作业负担,另外一减是减轻校外培训负担。“双减”政策出台后,部分校外机构退费难、变相发展“一对一”家教等问题浮出水面。。 教育部教育督导局一级巡视员胡延品介绍,对于虚假宣传、退费难等问题,家长可以向“双减”管理监督平台举报,也可以向当地的职能部门反映。“我们将按属地管理原则进行督办;对卷钱跑路等严重损害家长权益的问题,实行挂牌督办,由国务院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给省级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督办通知。”胡延品说。 “双减”政策落地之后,教育部下发《通知》,对学科类和非学科类的范围进行了划分,但社会上还存在对少儿英语、数理思维、国学等培训是否属于学科培训的疑问。教育部新闻办主任、新闻发言人续梅指出,如果培训强调的是学科知识导向,是为升学考试服务的,片面强化相关学科听、说、读、写、算方面的技能培训,那么就应当按照学科类来进行管理。“教育部将指导地方建立专家组,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来进行审核把关,加强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续梅说。 “双减”政策限制了学科类培训班,但很多人担心“一对一”家教会盛行起来,培训会转向家庭、地下、网上。对此,续梅回应,教育部正在研究制定指导意见,下一步将出台针对性举措,指导各地进行科学鉴别,对发现的违规问题认真查处。对于线上学科类培训,则会开展常态化的网上巡查。 “加强‘双减’督导,是中央‘双减’《意见》的明确要求,也是推动‘双减’政策落地见效的有力举措。”胡延品说,今年“双减”督导措施被列为全年教育督导工作的“一号工程”,将通过建立“双减”专项督导半月通报制度、将“双减”工作纳入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设立“双减”问题专门举报平台、发布预警提示家长校外培训缴费风险、组织开展实地督查等措施,推动“双减”政策落地见效。
|